banner
wab

iwab

我要在这世间留下痕迹

我讀到的孔乙己

我之前看《孔乙己》的時候,總是以現代的眼光去批判孔乙己,說他迂腐,是舊社會的犧牲品。但是後來我在課堂上聽了老師對《孔乙己》這篇文章的分析,頓感醍醐灌頂。遂翻了翻魯迅先生的生平,重新品讀《孔乙己》,而這讓我對魯迅先生愈發的敬重。

先看一下魯迅先生少年時期的求學歷程:

  • 1892 年,11 歲的魯迅就讀於紹興的私塾「三味書屋」。
  • 1898 年,魯迅因家庭變故,進入了金陵無需學費的學校 — 江南水師學堂。
  • 1902 年畢業,並考取了官費對日留學生。
  • 1905 年科舉制度被廢除。

魯迅先生早年因家庭變故無力交納學費,因此進入新式學堂。對於後人來說,這是一件幸事。但是對於當時的魯迅先生而言,這卻十分的糟糕。傳承中國千年的科舉制度已經是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十年寒窗苦讀,不就是為了一朝金榜題名。

魯迅先生以第三者的角度來寫《孔乙己》,但試想一下,如果魯迅的家庭沒有遭受變故,他順利地讀了下去,在科舉被廢除之後,以「親歷者」的身份來寫《孔乙己》,又會是怎樣的一篇文章呢?

魯迅先生習慣以小人物著筆,通過細節來諷刺時局。在作品中,魯迅所批判的並不是孔乙己,而是當時的整個社會,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孔乙己》的結尾註釋中找到依據。

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並沒有別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發表,卻已在這時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說盛行人身攻擊的時候…… 所以我在此聲明,免得發生猜度,害了讀者的品格。

現在很多對《孔乙己》的解讀都是連帶孔乙己一起批判,這麼看來未免有些矯正過枉了。孔乙己是舊代知識分子的集體縮影,他們只能在歷史的洪流中被迫前行。若以當時社會的角度來看,孔乙己真的是迂腐嗎?

魯迅先生出身於書香門第,參加科舉,考取功名的思維比一般家庭深刻。更何況魯迅家道中落的原因正是因為科舉,其祖父周福清向鄉試主考行賄,謀求兒子的錄取被舉報。

魯迅先生對於科舉的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再反觀當時的社會狀況,1909-1936 年之間,正值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之中。新舊文化如同水火,西方的先進知識大量湧入,魯迅在留日期間就曾憤慨道: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好於意義的示眾材料與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

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孔乙己》,《新青年》作為 1910 年代末期,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 ,魯迅在上面發表的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其在文章註釋之後所表達的淺顯意思。無論哪個時代都不曾有過言論自由 ,國民時代也是一樣,不能直接批判與諷刺時政。這是今日我們對魯迅作品的過度解讀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結合當時社會的背景,我們應該抓住文章的主要點。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作為一點 ,而諷刺時局才是真正的面。魯迅曾說:

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接觸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孔乙己》中的細節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諸多弊病,如偷書被打斷腿、酒館中人們對孔乙己的嘲笑等等。魯迅作為那個時代的大家,他的作品必然有著深意,這篇文章也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的作品。

少年時期看孔乙己,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在中學教師的教誨下,對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現在呢,我只覺得應該感嘆,感慨時代的變革對一代人產生的巨大影響。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